2022年7月5日,上海票交所發布關于就企業用票進行風險提示的通知,直指所謂“票據交易服務平臺”為非正規渠道,稱其存在商業權益受損、票據業務數據及商業秘密泄露和被濫用等風險和法律隱患。
風要起了?
通知中有幾點值得深思:
稱呼變了
所謂
“票據交易服務平臺”
通知一開始就將調子定的妥妥的。不再是企企票據服務平臺,不再是地方推崇的創新典型。名稱改為了【所謂“票據交易服務平臺”等非正規渠道】。也就是說,第一,名稱不對,這類企業或服務機構不能稱呼為“票據交易服務平臺”,別管你是否僅為交易行為提供服務,哪怕你收的僅僅為居間費用,這都是不對的,都是非正規渠道。
含蓄的“隱患”
“隱患”蜻蜓點水,
焦點在“風險提示”
關于在“平臺”辦理票據業務的風險和法律隱患,說的略顯含蓄:商業權益受損、票據業務數據及商業秘密泄露和被濫用等風險和法律隱患。但其對應的風險提示就顯得格外的鄭重與直白:
第一,【票據中介或平臺】承諾票、款“安全”的承諾不輕信。這里將承諾的發出主體定位為“票據中介或平臺”。
第二,交易性質定性為【無貿易背景進行的票據買賣活動】或【“民間貼現”】。
第三,交易平臺使用的客戶端、插件等工具或涉及信息安全問題。
票研社評
上海票交所繼“民間票據貼現”行為無效展開一系列的培訓與宣傳后,這次又就在票據交易服務平臺辦理票據業務進行風險提示。作為官方的票據系統運營者、票據交易系統管理者,連續發出此類通知,雖然并不具備直接的法律效果,但也足以說明官方已對此高度關注,并且有技術、有條件實現對上述情況的監管。